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與鳥踏石協會聯合主辦的社區健康講座。
日 期:2020 年 9 月 26 日
時 間:10:00-11:30
地 點:花蓮市民德一街31號
主 題:中醫健腦養生
主講人: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.主治醫師:陳怡真醫師
報名:如果想參加麻煩 9/18 前,向鳥踏石協會蔡美惠幹事報名;電話:03-832-7360。或是 FACEBOOK 傳訊息和我們連絡。
歡迎大家踴躍參加。
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官方部落格 (Hualien Dementia Association)
花蓮縣失智症關懷協會與鳥踏石協會聯合主辦的社區健康講座。
日 期:2020 年 9 月 26 日
時 間:10:00-11:30
地 點:花蓮市民德一街31號
主 題:中醫健腦養生
主講人: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.主治醫師:陳怡真醫師
報名:如果想參加麻煩 9/18 前,向鳥踏石協會蔡美惠幹事報名;電話:03-832-7360。或是 FACEBOOK 傳訊息和我們連絡。
歡迎大家踴躍參加。
失智症可不是專屬老人的疾病,早發型失智症也有可能找上任何人。
可透過文裏的測驗,評量自己或家人的情況:
https://www.ilong-termcare.com/m/Article/Detail/932
下引文:
78歲的老劉是一名資深糖尿病友,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他,去年因高血壓、蛋白尿等併發症導致腎功能衰退,而開始接受洗腎治療。雖然已經開始洗腎,但是老劉仍是不忌口地大啖美食,每次的體檢報告血糖值總是高居不下。
https://www.ilong-termcare.com/m/Article/Detail/852
憂鬱症確實可能誘發失智症,許多年長者主觀地認為,看精神科就會被當成神經病,所以不願就醫,但未能積極治療的結果,導致過半數的老年憂鬱症長輩演變成失智症。而臨床上因為憂鬱症和失智症有類似的病徵,例如記憶衰退、情緒低落等,所以確實不容易判斷,多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觀察,以及一連串的神經學、電腦斷層掃描、腦電波等詳細檢查,才能夠確認到底是憂鬱症還是失智症。
https://www.ilong-termcare.com/m/Article/Detail/640
失智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記憶障礙,經常有健忘的情形發生,所以在初期我們容易將失智症與老化混為一談,並且容易導致初期失智症延誤就醫。
這篇文章整理了失智症各時期的症狀及照護要點,可以參考。
下引文:
失智症的記憶喪失是持續性、漸進性的,這個病症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上的能力,或是家庭方面的功能。家屬如果能了解各個階段失智症的病程與照顧要點,對於患者而言,可以協助其延緩退化速度;對於家屬而言,提前預作準備,並做好自我照顧。
日本的新聞有則關於老人安養的採訪,雖然與失智無關,但也是高齡化社會遇到的問題,姑且用不太好的日文,稍稍摘要,看看未來台灣也許會遇到的社會問題。
老人安養院的騙局?其實也不能稱為騙局?該稱為什麼呢?
老人家滿懷著理想,搬進海邊渡假飯店改裝的老人安養中心,以為天天都像在渡假,吃著精美自助餐,有著隨時可入浴的大型澡堂,住著海景房,有免費的醫療人員。
但得要預付大筆錢才行。
打著社福機構,永遠經營的方式,吸引老人家離開久住的社區,搬入一個夢幻的海景安養,吸引力的確十足。
一年後都變質了。陸續因為支出問題,員工不停離職,食物也不再是自助餐,公司開始改稱,這裏是娛樂設施,並不是安養機構。
沒多久,物業轉賣。
公司開始給入住人員壓力,不少人搬出去了。是那些還有些許經濟能力和體力的老人家。包括受訪的這對夫妻。現在他們只想拿回首付的錢,但完全沒有辦法。
其他已經沒有其他經濟能力的遷入者呢?
國家對於安養院及其他安養措施的財力擔保,有多少法律規範?對老年化嚴重的日本如此,但台灣其實也快進入這個階段。會不會安養院和納骨塔一樣,成為一個炒作的商品?國家的法律,有無規範私立社福機構的資金擔保成立?
如果都沒有,那未來這種事件,也會發生在台灣。將無人問津的飯店改裝成安養機構,成為吸金工具。他們吸的金是老人家的棺材本。
現代ビジネス 還有另一對懷著對鄉村的幻想,搬到鄉下老人家的故事,這些或許也是台灣將面對的高齡化未來。
台灣社福團體自日本引入失智症虛擬實境(VR)體驗計劃,讓台灣民眾有機會,透過科技換位思考,了解失智者內心的恐懼與不安,提升整體照顧品質!
下引文:
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,不只有記憶力減退,還會影響其他認知功能,包括語言能力、計算力、判斷力、注意力等,甚至是空間感退化。
所以,您可能没想過,光是日常簡單的下車,對失智症患者而言,就像是站在101高樓一躍而下,有著踩不到地的恐懼。
https://www.rti.org.tw/news/view/id/2042381#.XwZVYMfOp4s.lineme
這是一部日本 NHK 的醫藥領域紀錄片,談失智症權威醫師罹患失智症的事,再來高齡社會,人人都可能成為患者,如何與失智症共生?未來的展望是什麼?
下引文:
90歲的日本失智症領域權威—長谷川和夫醫師公布了自己罹患失智症的事實。他不僅開發了失智症的早期診斷檢查量表,還將「癡呆症」正名為「失智症」,為失智症醫療事業奉獻了畢生心血。他和家人如何接受失智症權威罹患失智症的現實?又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發呢?在人類迎來“人生百年”的當今時代,任何人都有可能罹患失智症。節目通過跟拍採訪的方式記錄長谷川先生的日常生活,藉以摸索在失智症新時代如何與疾病共生、追求希望的新途徑。
#紀錄片
#NHKDocumentary
https://www3.nhk.or.jp/nhkworld/zt/ondemand/video/4001348/
![]() |
新增說明文字 |